查看原文
其他

要是早知道这个真相,我就不会被娃惹火这么多次了!

王冰玉ICY 果壳童学馆 2023-02-19


众所周知,人类幼崽有一大设定技能:说风就是雨。

 

如果人类幼崽看上一个东西,那必须马上就要拿到手里; 如果他们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有那么一丝丝感兴趣,那肯定是一分钟都等不了。

 

立刻!马上!现在!就要!我真的不知道被没耐心的人类幼崽气上头不知道多少次了... ...咱就是说,人类幼崽为啥这么没耐心?特心急啊?

 


重视当下,及时享乐

这是人类幼崽的生存法则

 

人类幼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,那就是:自我中心主义。

 

“自我中心主义”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。在0~2岁和2~7岁的两个阶段中, 孩子都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。

 

2岁前,小婴儿对外界的认知停留在自己身体和动作的感知,是无意识的自我中心;2~7岁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: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事物,不大会理解他人的想法,也不大理会旁人的意见。

 


在伦理学方面,“自我中心”的表现其实还与伦理学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很接近。

 

所以,人类幼崽·哲学大师·小屁孩最初闯荡世界的信条就是:重视当下,及时享乐,我开心就好。

 

你们大人觉得我没耐心,特心急。那是你们已经忘了,在最初的那几年里,生活是多么的简单快乐。

 

 

孩子的思维方式:
当下的激动>逻辑思维


如果把孩子的思维方式比作一辆小汽车的话,你会发现:他们经常踩油门!很少踩刹车!

 

踩油门代表着孩子激动的情绪;而刹车代表着孩子的逻辑思维。

 


就像前文中所说的,孩子们更注重当下的感受,所以他们的小脑瓜会把当下的激动放在前面,理性的思考、逻辑的思维统统都排在后面。

 

说到这,如果你还是不太理解,那就想想下面这些经常发生的场景吧:

 

正在玩球的小孩子,手里的球不小心滚到马路上。他们会不顾川流不息的危险,立刻跑到路上去捡球;


就算你告诉孩子,如果今天不买手上的玩具,等到下个月放暑假的时候,可以买两个。他们还是会抱着玩具不放手,今天一定要把它买下来……


孩子们的思维方式,确实是偏向于不等待的

 

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:邀请50名8岁到25岁的被试者参与,他们需要在很多组不同的情况中做出一个选择:

 

比如:一种是他们马上或者等待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的:你可以选择现在就获得10美元,你可以选择7天后获得15美元。一种是他们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得到的:你可以等待28天然后会获得27美元/你可以选择23天后获得21美元。



虽然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,但是实验结果发现,年纪轻的参与者对比年纪稍大的参与者,他们更多的会选择马上得到或者等待更短的时间得到,而不愿意花时间去等待拿到更多的钱。

 

这个实验中最小的孩子是8岁,那就更别提年龄更小的小朋友了。

 

这背后的原因和儿童大脑发育息息相关。

 


孩子的大脑生来没有耐心

 

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注意力和大脑额叶相关。但是大脑额叶在幼儿时期都是处于发育不成熟阶段,到青春期才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,直到成年人才慢慢成熟。

 

所以对于小朋友们来说,一来,他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冲动和情绪冲动;二来,孩子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,所以也很难引导和转移他们关注的内容,就会很执着于眼前的事物。

 


并且,在我们的大脑中,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区域与人们对于奖励的获得与决定相关联:

 

大脑纹状体——对各种奖励信息进行编码的区域:


这个区域就像人们“肚子里的小蛔虫”,会跟踪记录你的喜好,对于某些特定事物的喜好程度。纹状体非常了解你,会知道你喜欢打乒乓球的程度,会知道你喜欢追剧的程度,会知道你喜欢吃中餐的程度……这些都会作为奖励信息编码进我们的大脑中。

 

背外侧前额叶皮质(dlPFC)——跟踪你的长期目标的区域:


这个区域就像是一台“未来模拟器”,也像是你身边的家长和老师,一直在告诉你“你现在这么做,对未来的好处是……”。dlPFC会不断的查看你是否有跟进自己的长期的目标,比如那些在实验中选择等待去获得更多收益的人们,并且会一直强化坚持下去的好处。

 

这两个区域之间连接着像电话线一般的神经通路,所以他们可以互相协商和沟通——经常“聊天”,互通信息。这两个区域的谈话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权衡利弊的过程

 

比如:

纹状体:钱!我喜欢钱!

dlPFC:别着急,你等一等会拿到更多的钱。

纹状体:可是我马上就能拿到10块钱!

dlPFC:听我说,你再等几天,可以拿到27块,比10块多很多!

纹状体:行吧。


但是显而易见,孩子们的dlPFC区域好像并不能说服纹状体。

 

于是,对于孩子们的大脑,科学家们想看一看当孩子们和大人正在做出决策时,大脑的纹状体和dlPFC区域会有什么样的区别。

 

还是刚刚那50名8岁到25岁的实验参与者,在他们进行当下或者等待的选择同时,进行磁共振脑成像(MRI)的扫描,来观察这50名被试大脑中的变化。

 

科学家们假设,如果纹状体和dlPFC两个大脑区域的活动非常相似,同时增加和减少时,那么这两个区域之间有很多交流。

 

结果显示,随着年龄的增长,纹状体和dlPFC之间的连接会越来越强——它们之间的交流会增加。

 


所以,成年人纹状体和dlPFC的沟通状态就是,各自的信息坐着最快的小轿车在四车道高速公路奔流不息,把自己喜欢的和未来能得到的分析来分析去,最后做出决定。

 

但是小朋友呢,他们的纹状体和dlPFC的沟通状态就是,在崎岖的单车道山路上,各自的马车慢慢悠悠地载着信息向对方驶去,消息还在路上,选择已经做完了。


所以说,小朋友根本看不到未来能获得什么,只能看到当下自己能拥有什么,没有等待这个选项。

 

那在大人眼里,不就是特心急、没耐心吗?

 


家长应该怎么做?

 

其实心急、没耐心和小朋友的年龄关系很大很多时候,时间可以解决一切。

 

但如果真的想做点什么?可以试试这三部曲:

 

第一步:心里默念三遍,我不着急!


有的时候,家长没那么着急了,这个事情就更容易心平气和地解决了。



如果孩子坚持不等待/非得要/撒泼打滚,可以直接告诉孩子,理解他的情绪,但是也告知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。

 

第二步:化身dlPFC “未来模拟器”


虽然孩子大脑自己无法产生信息,但是我们可以跟孩子沟通,告诉他耐心等待会有的好。虽然说可能效果不会那么的显著,但是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场外援助,帮助孩子的大脑进行沟通和协商,是有益处的。

 

第三步:慢慢教孩子学着等待


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,都会或多或少不懂得等待,洗手不会排队,回答问题忽略正在发言的小朋友……因为在许多家庭里,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点和关照点。

 

所以,在家里,我们有时候也可以让孩子等一等,不需要娃想要干什么,全家人都让路,按照秩序来。



讲到这,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“延迟满足”。很多家长都曾表示,一定要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。但到底要如何做?童学馆之前写过文章:被曲解的“延迟满足”耽误了多少孩子?正确的方法是什么?写得很详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。

 

其实,我们真的不必急,再过几年,就会发现,小朋友长大了,没那么心急了。想让孩子变得有耐心,我们自己得先耐心等孩子成长,不是吗?

 




编辑丨羚羊,人类幼崽观察家。

参考文献丨Van Den Bos, W., Rodriguez, C. A., Schweitzer, J. B., & McClure, S. M. (2015). Adolescent impatience decreases with increased frontostriatal connectivity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, 112(29), E3765-E3774.

 相关阅读 

✍️|作 者 招 募 & 投稿|后台回复“投稿”,查看详情投稿邮箱:Kids@guokr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